编者按:为进一步提高必威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学院特邀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分享自身科研历程与学术体会,旨在激励在校研究生秉承“公诚勇毅”校训,弘扬“三实一新”校风,潜心研究、锐意创新、成长成才。
本期人物: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毕业生 张鼎文(现任必威教授、博导)
所获奖励:2018年度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8年度ACM China SIGAI(国际计算机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分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20年度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张鼎文,现任必威教授、博导,我院2018届博士研究生,师从韩军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开放复杂环境的类脑视觉感知与学习方法。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高级会员,2022年度百度学术AI华人青年学者榜单,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信息融合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信息融合”技术创新团队、西北工业大学脑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骨干成员。曾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机器人系进行为期两年的访问研究。在IEEE TPAMI与IJCV上发表论文16篇;获得2021 IEEETCSVT(中科院一区、TOP,多媒体信息处理领域国际顶级期刊)最佳论文奖、2018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奖。
成长经历
蜕变,是一成不变的坚持
“在科研道路上,我想每个人都要经历一遍论文看不懂、代码调不通、方法搞不明、实验做不透、论文写不好之后,才会蜕变成长。”读大三时,我就开始加入团队接触科研,师从韩军伟教授,韩老师是当时必威为数不多的“海归”教授。在韩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很快就掌握了查文献、写代码的技巧,并按照导师思路顺利设计出实验实施方案。但当我将实验结果整理成论文时,却发现无从下手。为此,我还专门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来培养英文句法写作和行文逻辑。即便是这样,最终整理出来的论文依然问题百出。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导师告诉我要尽可能多地去看论文,从中借鉴他们的表达方式。那段时间,我专门挑选了90余篇英/美知名教授的经典论文,仔细推敲每一个词的用法。韩老师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同我讨论,分析内在逻辑,虽然只是数页的论文,耗时却近两个月,版本修改达40余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素材积累,再加上导师传授给我的论文写作经验和技巧,英文句法写作这关算是顺利通过。投稿之后,很快就得到了审稿人的肯定,并且顺利发表。
除此之外,韩老师做事认真的风格也时刻影响着我,韩老师的每一次汇报PPT,每一篇学术论文,每一行算法代码,都会做到精益求精,不会放过任何一处有疑问的细节,他身上那“刻苦、认真、坚持”的科研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科研,是一项持之以恒的事业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支持下,我和团队一直致力于面向开放复杂环境的类脑视觉感知与学习方法的研究,研究工作主要涵盖了人工智能领域中的热点研究方向,如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多媒体信息处理、机器学习。从类人、类脑视觉感知与学习的角度出发,受人类幼儿阶段“先易后难”的学习机制与人脑“选择性”视觉注意机制启发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分别从视觉学习和视觉感知层面发展了稳健弱监督视觉学习理论与视觉显著性建模与计算方法,形成了面向动态开放环境的智能视觉感知与学习理论体系,并取得了若干重要的科学发现。
我们团队始终秉承着“顶天立地”的科研理念,一方面深挖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突破领域内的重要理论瓶颈;另一方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及人民生命健康,开展应用研究工作,突破领域内的技术壁垒。主持国防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联合重点项目课题,并参与多项国内知名医疗AI企业项目。
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在我看来,科研工作更是如此。科研,是一项持之以恒的事业,需要不断地在枯燥孤独的科研工作中去挖掘,日积月累的挫败感明显多于零星点缀的成就感。身为科研人员,就是要探索人类未知,勇于去面对困难、接受挑战,既要有严肃、严密、严格、严谨的学风,又要有敢想、敢干和敢闯的精神,二者不可缺一。
投身教育与社会服务,不忘初心回馈国家
我还积极参与到各项社会服务之中,担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副秘书长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作为骨干成员成立了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优博俱乐部并担任副主席,组织了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第一届优博论坛暨2022年度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申报动员会。同时是2021-2022年度中国多媒体大会专题论坛及2022年度中国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大会专题论坛核心组织成员。
作为我国面向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领域研究生群体的免费共享知识平台——视觉与学习青年学者研讨会(VALSE)中的一员,我担任第六届VALSE执行领域主席委员,多次以组织者或者讲者身份参与VALSE Webinar活动,并担任VALSE 2021大会Workshop组织委员会成员。曾于2019年受邀进行关于弱监督学习的Tutorial专题讲解,向4600余名研究生讲解弱监督视觉学习的国际前沿研究进展。
此外,我还担任领域重要国际期刊 IEEE Trans. on Multimedia 与 IEEE Tra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的客座主编(Leading Guest Editor);作为组织委员会委员参与ACM MM 2020、2021,ICCV 2021 Workshop的组织工作,担任10余次CCF A 类国际会议(例如,AAAI、IJCAI、CVPR、ICCV、NIPS、ICML、WACV等领域)主席或(高级)程序委员会委员。曾担任北京大学、Universitat Autònomade Barcelona等大学的硕、博士论文评审委员会成员。荣获国际医学影像分析领域顶级刊物(IEEE Trans. on Medical Imaging)的审稿人金牌服务奖。
经验浅享
(1)科研之路没有捷径,身为科研人员,要守住初心,立志推动科学和社会的前进。
(2)量变才能引起质变,厚积薄发,坚持不懈,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去应对科研上的挑战。
(3)勤于思考,敢于提出新的思想和方法,力争把工作做到极致。
(4)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既要有严肃、严密、严格、严谨的学风,又要有敢想、敢干和敢闯的精神。
青春寄语
做学术研究,就是要探索人类未知,勇于去面对困难、接受挑战,敢想、敢干和敢闯。同时,还要具备自己独特的学术品位,了解自己的研究兴趣所在,不断提高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科研之路没有捷径,只有守住初心,立志推动科学和社会的前进,这样才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克服科研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取得科学上的一流成果,为国争光。
素材来源:张鼎文
策划整理:李婧忱
审核:王小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