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26日,西北工业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前沿学科论坛以线上形式(腾讯会议)顺利召开。
本次论坛由西北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和必威承办。必威党委书记韩军伟教授、教师程塨教授、胡新韬教授、张鼎文教授、姚西文副研究员、赵世杰副研究员组织本次论坛。论坛邀请到来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浙江大学的14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报告与研讨。
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宋保维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了举办此次论坛的重要意义,希望通过学术交流、探讨国际前沿问题助力推动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科技进步、创新性研究和青年人才成长。宋保维还对承办单位的精心组织与安排给予高度肯定,向14位专家无私奉献出高质量学术报告表达衷心感谢。
北京大学陈宝权教授报告
论坛中,北京大学陈宝权教授作了题为“智能影像生成”的报告,介绍了团队在智能影像生成任务上的研究进展和成果,重点分享了团队多项科研成果在2022北京冬奥会上成功应用的范例。
北京大学田永鸿教授报告
北京大学田永鸿教授作了题为“AI for Science的机遇与计算架构挑战”的报告,介绍了机器学习和智能计算的背景意义和研究进展,并以团队重要研究成果解决相关科学难题进行了说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曹先彬教授报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曹先彬教授作了题为“临空信息网络关键技术及应用”的报告,介绍了临空信息网络的背景意义,分享了团队对临空信息网络系统的研究进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雷教授报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雷教授作了题为“干扰对抗下无人系统仿生智能技术进展与展望”的报告,介绍了无人系统仿生智能的背景应用和重大意义,展示了团队多项重点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陶然教授报告
北京理工大学陶然教授作了题为“分数域信号与信息处理及其应用-兼论拔尖人才培养”的报告,汇报了团队在分数域信号处理领域的重要理论研究和应用成果,提出要建立“五学通达”的信息研究生高阶学习模式,培养信息类拔尖人才。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报告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作了题为“能源互联系统的自适应动态规划与控制”的报告,汇报了团队在能源互联系统的自适应动态规划与控制方法领域的重要工作,分享了团队对自适应动态规划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
华中科技大学金海教授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金海教授作了题为“基于数据流架构的高效图计算机”的报告,介绍了图计算与传统体系结构在大数据和智能时代面临的多项挑战和难题,重点汇报了团队在基于数据流的图计算机方面做出的探索与研究。
南京大学周志华教授报告
南京大学周志华教授作了题为“反绎学习及应用的初步研究”的报告,提出反绎学习对搭建融合知识推理和机器学习的统一框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现实案例展示了团队对反绎学习及其应用的初步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杨健教授报告
南京理工大学杨健教授作了题为“Visual Perception: From 2D to 3D”的报告,汇报了一系列从2D图像到3D点云的视觉感知工作,具体介绍团队在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工作。
清华大学胡事民教授报告
清华大学胡事民教授作了题为“可视媒体内容生成与计图深度学习框架”的报告,介绍了可视媒体内容生成的背景意义和研究现状,重点汇报了团队研发的自主深度学习框架,分享了基于计图的创新研究。
浙江大学周昆教授报告
浙江大学周昆教授作了题为“从计算机图形学到智能图形学”的报告,总结了计算图形学的背景起源和主要研究方向,介绍了从计算机图形学到智能图形学的发展历程,汇报了团队在该领域的多项重要研究。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陈云霁教授报告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陈云霁教授作了题为“智能计算系统人才培养”的报告,强调人工智能专业应该培养人工智能(子)系统的设计者和研究者,重点介绍了智能计算系统课程的研究背景和培养方案。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刘成林研究员报告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刘成林研究员作了题为“开放环境模式识别的研究问题和进展”的报告,回顾了模式识别的研究历程,重点汇报了团队对开放环境模式识别领域的研究工作。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谭民研究员报告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谭民研究员作了题为“仿生机器人机构设计与运动控制”的报告,重点介绍了三类仿生机器人机构设计与运动控制的研究进展,全面展示了从仿生机理、机构设计、理论建模、到实验验证的科研全流程。
本次论坛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学术交流盛宴,系统展现了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前沿进展,充分激发了大家的兴趣和热情,成功促进了多个学科领域学者之间的跨学科交流,为拓宽和深化智能技术的应用范畴,充分发挥智能新技术的应用价值做出积极贡献。
撰稿:张鼎文
审核:王小旭